意大利冠蝾螈

Triturus carnifex (Laurenti, 1768)

系统分类

Amphibia → Urodela → Salamandridae → Triturus → Triturus carnifex

地方名称

Pesicu-Can, Pescekan, Labrena, Grìgoa d'aegua, Sgrigua d'ègua

描述

意大利冠蝾螈是欧洲体型最大的蝾螈之一。

雌性体长可达18厘米,雄性通常略小。

身体修长,由四肢强健支撑,末端为侧扁且带有发达游泳鳍的长尾巴,是适应水生生活的理想结构。

背部颜色从棕色到近黑色不等,雌性和幼体背脊上常有黄色条纹。

繁殖季节时,腹部色彩鲜艳,呈亮橙色或黄色,并带有大块深色斑点,喉部则有典型的深绿色与白色斑驳花纹。

在繁殖期,雄性会长出波浪状的背脊冠饰,延伸至尾部,锯齿状轮廓和珍珠般的虹彩反射为池塘增添了意想不到的色彩与光泽。

繁殖期间还会出现独特的求偶行为:雄性通过尾部的波浪摆动吸引雌性,最终将精荚递交给对方。

分布

Triturus carnifex 为意大利特有种,广泛分布于意大利半岛,同时在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瑞士南部及巴伐利亚部分地区也有零星种群。

在利古里亚,该物种极为稀有且分布局限:在萨沃纳省,目前仅在贝瓜山的两个已确认地点发现,依然存活于人类干扰较少的小型水生环境中。

栖息地

偏好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水生环境,如泥炭沼泽、富含水生植物的池塘及大型饮水池,分布于低地和丘陵地带。

水体深度及沉水植物的存在对其生命周期至关重要,既能提供隐蔽场所,也利于产卵。

非繁殖期则栖息于湿润林地和潮湿空地,有时也会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庇护和越冬之所。

习性

该蝾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习性。

每年4月至6月的繁殖期主要为水生生活:在静水中繁殖,雄性通过有节奏的尾部动作向雌性求偶,随后释放精荚,由雌性通过泄殖腔收集。

卵单独产于沉水植物叶间,约20天后孵化出幼体,已具备外露的发达鳃,是幼年阶段的典型特征。

繁殖期结束后,意大利冠蝾螈大部分时间转为陆生,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则在天然洞穴、石块下、腐木、老墙或洞窟中避寒,仅在潮湿或雨夜外出觅食。

食性

为贪食性捕食者,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包括昆虫、甲壳类、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必要时也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甚至包括自种幼体。

食性会随个体年龄和当地猎物资源变化,常见猎物有水生昆虫幼虫、小蝌蚪,有时也会摄食其他两栖动物的卵。

威胁

成体和幼体主要被水蛇捕食,如草蛇( Natrix helvetica )、骰纹蛇( Natrix tessellata )、拟水蛇( Natrix maura ),以及水鸟——苍鹭(Ardea cinerea)、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鹳(Ciconia ciconia)、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和掠食性鱼类,如狗鱼(Esox lucius)、欧洲鲶鱼(Silurus glanis)、鳟鱼(Salmo trutta)及其他引入的鲑科或鲤科鱼类。

此外,幼体阶段还易受捕食性昆虫(如背泳虫Notonecta属)、其他蝾螈及绿蛙( Pelophylax kl. esculentus Pelophylax kurtmuelleri Pelophylax lessonae )的威胁。

主要威胁包括水生栖息地的破坏和改变、外来掠食性物种的引入、水体污染以及适宜生态系统的持续破碎化。

特殊性

意大利冠蝾螈的基因组在动物界中体积巨大——几乎是人类基因组的五倍,这一特性引起了科学界对蝾螈进化过程的浓厚兴趣。

尽管体型较大且具有被动防御,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其皮肤分泌物对人类有毒,也未发现其他具有临床意义的毒素。

针对其生物学及遗存种群适应性的研究,是评估低地及丘陵湿地环境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致谢

📝 Fabio Rambaudi, Matteo Graglia, Luca Lamagni
📷Matteo Di Nicola
🙏 Acknowledg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