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onella austriaca
Reptilia → Squamata → Colubridae → Coronella → Coronella austriaca
Biscia, Aspisurdu
光滑蛇( Coronella austriaca )是一种中小型蛇类,体长很少超过70–75厘米。身体细长,背部鳞片特别光滑且有光泽,触感和视觉上都呈现出丝绸般的质感,这一特征使其与其他相似物种明显区分开来。体色从灰色到红棕色不等,身上点缀着一系列深色斑点,这些斑点有时排列整齐,有时则较为模糊。
其显著特征是从鼻孔起,经眼部延伸至口角的深色带,使这种警觉的动物看起来目光锐利而机警。眼睛较小,瞳孔呈圆形,虹膜为黄色或棕色。幼蛇在体型上与成体相似,但头部颜色明显较体色更深,易于辨认。
性别二型性不明显:一般来说,雌蛇略大于雄蛇。
其齿型为无沟牙型,即牙齿上没有功能性的毒液沟或管道。与其他意大利无毒游蛇一样,奥地利光滑蛇对人类无害。但需要指出的是,它们具有被称为杜韦尔诺腺的小型毒腺。该腺体最早由Phisalix于1922年描述,近期研究(Di Nicola等)亦予以证实,位于上颌后部,能分泌对人类无害的弱性分泌物。杜韦尔诺腺的分泌物主要用于捕食,有助于捕获和制服小型猎物,但并不用于防御,对人类无任何影响。
光滑蛇广泛分布于中欧和南欧,并向东延伸至高加索及小亚细亚部分地区。在意大利,几乎遍布所有大陆地区,仅在撒丁岛缺席。
在萨沃纳省及利古里亚西部,由于该物种隐蔽且不易观察,目击记录相对稀少。已知的少数观察主要集中在海拔80至1 000米之间,尤以700米以上较为常见,因为那里栖息地条件较好且人类干扰较少。
该物种偏好凉爽、阴湿的大陆性环境,避免缺乏隐蔽处的开阔区域。其栖息地类型多样,包括:
光滑蛇具有领域性,主要在白天活动,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延长至傍晚。它行动速度不快,但游泳能力较强,也能攀爬低矮灌木以寻找小型脊椎动物。
受到惊扰时,通常选择静止不动而非逃跑。防御时会蜷缩身体,发出嘶嘶声,必要时也会咬人。此外,还能从泄殖腔排出恶臭分泌物,以驱赶潜在捕食者。
其活动期从三月持续至十月或十一月。冬眠结束后,春季进入繁殖期,雄蛇之间会有仪式性争斗。雌蛇于九月至十月产下多达20条幼蛇(通常约10条),每条幼蛇体长12–20厘米。
由于口腔张开受限,光滑蛇仅捕食体型较小的猎物。幼蛇以小型蜥蜴为食,如常见壁虎( Podarcis muralis )、西方绿蜥蜴( Lacerta bilineata )、盲蛇( Anguis veronensis ),以及小型哺乳动物(如小家鼠Mus musculus、普通鼩鼱Sorex araneus及多种田鼠),有时也会捕食体型合适的昆虫。
成体主要以蜥蜴为食,也会捕食其他蛇类,包括蝰蛇( Vipera aspis )和小型游蛇,以及偶尔在地面发现的小型啮齿动物和雏鸟。
光滑蛇是许多动物的猎物,包括昼行性和夜行性猛禽、中型食肉动物,以及如西方鞭蛇( Hierophis viridiflavus )等大型蛇类。同种间的同类相食现象也并不少见。
人类是其直接威胁:光滑蛇常被误认为蝰蛇而遭到杀害。此外,随着人类活动增加、栖息地破坏以及农药和化学污染物的广泛使用,尤其在本已稀少的地区,对其种群构成严重威胁。
由于口腔张开有限,光滑蛇吞咽猎物的过程较为缓慢且费力。这导致了关于其“残忍”并让猎物受苦的错误观念,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猎物在被吞咽前已失去知觉。
重要的分类学进展显示,光滑蛇与南方光滑蛇( Coronella girondica )之间的分化程度比以往认为的更大:这两种历史上被视为近缘的蛇类,现已被认为属于不同的进化谱系,未来根据基因研究可能会被划分到不同属。
值得强调的是,光滑蛇完全无毒,对人类无任何威胁,并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小型动物捕食者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