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蝰蛇

Vipera aspis (Linnaeus, 1758)

系统分类

Reptilia → Squamata → Viperidae → Vipera → Vipera aspis

地方名称

Vipera, Lipra, Üpega

描述

普通蝰蛇( Vipera aspis )常因人们的恐惧和对其了解甚少而备受误解,是利古里亚丘陵和山区最具代表性的毒蛇。

该蛇体型健壮紧凑,身体粗短,尾巴短且明显,头部呈明显三角形,与颈部分界清晰,吻部略微上翘——这些特征使其易于与其他相似种类区分。

雌雄异形主要体现在体型上:成年雌蛇体长可达65–75厘米,雄蛇则很少超过65厘米。

背部鳞片高度隆起,眼睛具垂直瞳孔,这是蝰蛇科的典型特征。

体色变化极大:底色从灰色到棕色或红褐色不等,背部有锯齿形条纹或横带;也有全黑的黑化个体。腹面通常为深灰色或近黑色,幼蛇尾尖常呈黄色或橙色。

分布

在西利古里亚,普通蝰蛇以阿斯皮斯亚种( Vipera aspis aspis)为代表,典型分布于高山和亚高山环境,主要见于丘陵和山区,海拔300米至约2,000米之间。

在沿海及高度城市化地区较为罕见,分布呈斑块状,种群常被隔离。

在低地,仅在残存的适宜生境、废墟及人烟稀少区域偶有分布。

栖息地

它偏好岩石区、干燥草地、混交林边缘及林间空地、老旧石墙、灌丛地带以及不同植被类型交界的生态过渡带,这些区域既能提供隐蔽场所,也有丰富猎物。

能耐受较大温差,尤其在早晚阳光充足时,常利用朝南的微型生境。

习性

普通蝰蛇主要为日行性,但在夏季高温时也可呈黄昏或夜行性。

具领地性,且善于与环境融为一体,极难被发现。

性格胆怯,遇人多选择逃避,只有在受到威胁或被踩踏时才会咬人。

活动期集中在3月至10月,冬季则在地下隐蔽处冬眠。

春季繁殖,为卵胎生:每只雌蛇在8月至9月产下4–8条完全成形的幼蛇,幼蛇一出生即独立,且已具备毒性。

食性

普通蝰蛇的食性随生长阶段而变化:幼蛇主要捕食蜥蜴、小型啮齿动物及大型无脊椎动物(如直翅目昆虫或蚯蚓),成蛇则以小型哺乳动物、蜥蜴为主,偶尔也捕食小型鸟类。

蝰蛇有助于调控啮齿动物数量,维持乡村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威胁

在西利古里亚,普通蝰蛇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适宜栖息地的破坏(如扩散障碍、城市扩张、集约农业)、火灾、人为捕杀、道路交通事故以及由于生境破碎导致的种群隔离。

尽管受国家法律保护,但由于恐惧和误解,社会压力依然存在。

特殊性

普通蝰蛇的毒液由多种酶、蛋白质和毒素组成,主要引发出血和坏死反应;但其实其危险性常被高估:对健康成人的半数致死剂量超过50毫克,而一次咬伤平均注入量仅为10–20毫克。

在利古里亚,致死病例极为罕见(低于0.1%),主要发生在易感人群(如儿童、老人、过敏者或多次咬伤者)。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剧烈疼痛、肿胀、局部变化,严重全身反应极为罕见。

治疗措施包括固定受伤部位、临床观察,必要时在医院注射抗蛇毒血清。

不建议使用止血带或吸吮毒液的方法。

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调控啮齿动物数量,普通蝰蛇既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指示物种,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成员。

了解和尊重这一物种对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及保护至关重要;现行法规禁止捕杀和捕捉。

致谢

📝 Fabio Rambaudi, Matteo Graglia, Luca Lamagni
📷Matteo Graglia, Carmelo Batti
🙏 Acknowledg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