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fotes balearicus
Amphibia → Anura → Bufonidae → Bufotes → Bufo balearicus
Bàggiu Verde
翡翠蟾蜍体型较普通蟾蜍( Bufo bufo )更小且更为纤细。雄性体长可达7厘米,雌性则可生长至12厘米。其外观极具辨识度,体色浅淡,从浅灰到奶白色不等,身上分布有绿色或带绿色调的斑点,雌性个体的斑点有时尤为明亮且宽大。成体雌性还可能出现红褐色调。腹部呈淡色,通常为白色或奶油色,且一般无明显斑点。其眼睛因虹膜呈黄绿色或浅绿色而十分醒目,且从不呈铜色(与普通蟾蜍不同),瞳孔为水平椭圆形。头部两侧有发达、近乎水平且明显突出的腮腺。在繁殖季节,雄性具有外声囊,并以在水中发出的鸣叫而易于辨认:这种叫声为悠扬而持久的颤音,类似蝼蛄,常在春夜回响,引诱雌性前往产卵地点。
翡翠蟾蜍分布于中欧和东欧的广大地区,伊比利亚半岛及地中海法国部分地区缺失,但在科西嘉岛有分布。在意大利,该物种分布广泛,偏好平原和沿海地区,包括第勒尼安海沿岸和波河平原。在萨沃纳省,翡翠蟾蜍分布至其分布区最西端之一,仅在萨沃纳、开罗蒙特诺特、瓦多、斯波托尔诺和诺利等市镇存有少数残存种群。利古里亚的种群多为孤立,且种群动态较为脆弱。在本地区,分布海拔从海平面至约300米。
翡翠蟾蜍典型栖息于冲积土和半干旱土壤,同时也能很好地适应人类高度改造的景观。它能定居于耕地、菜园、石墙、废弃采石场、垃圾堆及城市环境如公园和花园。其对干旱期和较高盐度的耐受能力极强,因此在沿海及退化区域也常见其身影,往往在其他物种缺席的地方也能生存。
翡翠蟾蜍主要为陆栖,具黄昏或夜行习性,通常在傍晚湿度升高时变得活跃,穿行于草丛中觅食。繁殖期为4月至6月,偏好浅水和静水环境,如临时水池、废弃采石场及溪流缓慢段。雌性在腋抱后产下胶质卵带,每条可含多达12,000枚卵,常附着于水生植物上。蝌蚪呈褐色,体型较普通蟾蜍大,通常在7月前完成变态,除非水池迅速干涸。该物种于11月至次年3月间冬眠,常选择地面空洞、石墙及小型哺乳动物的洞穴作为避难所。
翡翠蟾蜍主要以昆虫、蚯蚓和腹足类动物为食,夜间外出时捕食。蝌蚪为杂食性腐食者,摄食动植物有机物,有助于水生生物量的生态调控。
其天敌包括多种蛇类(如欧洲水蛇、马乌拉水蛇和花纹水蛇)、夜行猛禽,偶有野猪在觅水时会毁坏整个蝌蚪群。除天敌外,蝌蚪还面临干旱威胁,尤其是临时水池过早干涸时。外来鱼类的引入对繁殖地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极大危及幼体生存。人类活动影响显著:污染、栖息地破坏及繁殖迁徙期间的道路死亡是该物种在本地及全国范围内的主要生存威胁。
巴利阿里蟾蜍的腮腺可分泌含有生物碱和肽类的防御性混合物,包括蟾蜍毒素和蟾蜍胺;这些物质可刺激捕食者,若被摄入或接触黏膜则具有一定毒性,但对人类而言,除非摄入或接触开放性伤口,否则并无实质危险。分泌物在腮腺受到挤压时释放,起到被动防御作用。尚无人类致死中毒的记录,但仍建议除非必要避免直接接触两栖动物,并在接触后彻底清洗双手。